暮秋的暖陽灑向廣袤田野,金燦燦的稻穗飽滿豐盈,黃澄澄的玉米挺立田間,萬物豐收。十億畝高標準農田宛如巨幅錦繡,筑就了1.4萬億斤糧倉的堅實“耕”基。
“今年是天旱地不旱,多虧了新建的高標準農田,小麥生產中后期普遍澆了三四次水,都是用的自動化噴灌設備,省工、省力、省時、省水,畝均產量提高了,節本增收600多元。”在河南省新鄉市師寨鎮的田間地頭,一位種糧大戶說。今年河南遭遇了嚴重旱情,高標準農田里的115萬口機井和近60萬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發揮了重要作用。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坦言,“今年小麥生產要是沒有高標準農田保障,將是個大災之年。”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綜合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這一戰略部署的深遠意義,正體現在它帶來的顯著成效上:多年來,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無數“靠天吃飯”的農民有了“旱澇保收”的底氣。通過土地集中連片整治,配套完善灌排設施,推廣機械化作業,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但有些問題也不容小覷:由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量大、點多、線長、面廣,有的設計不合理,有的施工不達標,有的工程設施受環境影響老化損毀,工程質量問題時有發生,不僅影響糧食產量,也影響農民收益。
“耕”基不容動搖,整治利刃出鞘。4月24日,農業農村部召開會議,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回頭看”和專項整治行動再動員、再部署,成立由精干力量組成的高標準農田整治部級專班,統籌調度,下沉指導,壓實責任,約談通報,督促整改。一場刀刃向內、揭短亮劍的重大行動在大江南北的田疇阡陌間全面鋪開。
起底排查 讓“高標準”落地生金
農業農村部黨組將系統性集中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存在的問題放在部里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問題“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堅決清除存量問題、遏制增量問題。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截至2024年底,我國已建成高標準農田超10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于2004年啟動,黨的十八大后建設加速。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戰略部署,完善建設、驗收、管護全鏈條機制。在政策層面,《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科學劃分七大建設區域,細化八大標準,2025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在資金方面,各方大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去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國家“兩重”戰略,加大資金投入。
在政策驅動和資金投入不斷加大的背景下,農田變良田的嬗變正在多地上演。
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高標準農田建設讓傳統的“二牛抬杠”耕作方式退出歷史舞臺,機械化作業讓種植效率大大提升;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的農民“一刷碼就出水”,一個電話就能報修,徹底告別了拖著水泵艱難澆灌的日子;在“世界屋脊”西藏,曾經土壤貧瘠,農作物低產,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畝均增產5%以上。
浙江省蘭溪市種植戶告訴記者,早年農戶家里用的是小型水泵,水稻澆水時需要在周邊幾個小塘里抽水,種植戶甚至會展開“搶水大戰”,沒日沒夜地接力用小水泵傳水,從一個水塘到另一個水塘,最后才到地里。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水渠四通八達,直送田間,稻田實現了“水自由”。
江蘇省南通市人均耕地不足0.8畝,現已建成高標準農田489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83%,糧食總產量連年攀升。高標準農田的建成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應用提供了無限可能。在該市通州區金沙街道萬畝智慧農場,無人插秧機、智能收割機成為標配。農場負責人黃建介紹,依托物聯網設備,田間氣象站、墑情監測儀實時采集數據,22臺智能機具實現全程托管,10人即可管理整個農場。
高標準農田建設利國惠民,開展“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不僅是對農田質量的提升,更是對糧食安全防線的加固。從審計、財政監督檢查、媒體反映情況看,工程質量不達標、驗收管護不到位等問題仍然存在,監管形勢依然嚴峻。
審計署公布的《國務院關于202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指出,有的地方高標準農田建設數據不實;有的地方在建設中隨意縮減建設內容、擅自降低用料標準;有的地方建成的設施不好用。
土地是最誠實的史官,它用龜裂的田畝記錄敷衍,用干癟的稻穗書寫問責。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回頭看”和專項整治直指問題要害,對2019年以來的項目逐項“過篩子”,對2018年及以前的項目壓實屬地責任。
在洞庭魚米之鄉的三湘大地,對2019年以來立項項目開展“地毯式”排查,重點覆蓋塘堰壩、襯砌渠道、泵站、機耕路等,運用混凝土回彈儀、無人機航拍等先進技術,對“肉眼可見問題”與“隱蔽性缺陷”同步排查;位于華北平原腹地的河北邱縣,組建4支巡查組,對1043.18公里田間管網、217.33公里田間道路、272臺變壓器等設施逐步排查,建立145個問題臺賬;黑龍江省尚志市實行部門分工查、舉一反三查、審計拓展查、分組包片查、舉報復核查、群眾參與查的“六查”工作法,確保“建一塊、成一塊、發揮效益一塊”。
良田一畝,責任千斤。“回頭看”是為了更好地向前進,當秋后算賬變成秋后算“糧”,那些清倉見底的問題清單,終將在整治過后兌付成沉甸甸的收獲。
動真碰硬 打出整治“組合拳”
這場以質量為核心、以問題為導向的專項整治攻堅戰,從決策部署到貫徹落實,從精準指揮到實干苦干,多級聯動的責任鏈條已經形成,打出了一套環環相扣、多管齊下的“組合拳”。
各地在推進過程中,既有項目建設單位的全面自查,又有上級主管部門的督促指導,形成上下聯動;既開展下沉調研,又對重點問題督辦,做到點面結合;既加強工程質量抽測,又暢通舉報渠道,實現技防人防并重;既深化警示教育,又適時開展約談,堅持懲防并舉;既分類推進整改,又協同一體推進,形成整治合力。
農田建設好不好,群眾的滿意度是第一標準,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堅持開門搞整治,廣泛接受群眾監督。農業農村部與各省份公開并及時更新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訴舉報電話,有網友稱贊這是開通了“農田110”舉報專線,以此為契機,“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常態化機制逐步建立健全。當千千萬萬農民成為監督員,工程質量自然就有了一道重要屏障。
在整治過程中,各地堅持邊查邊改、立行立改。對發現的問題分類施策,建立問題清單,實行銷號管理,確保每個問題都整改到位。形成“發現—整改—驗收—銷號”的工作閉環,既清除了存量問題,又防止了整改走過場;既有雷霆手段,又有繡花功夫,彰顯了整治工作的系統性和精準性。
福建省漳浦縣官潯鎮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發現灌溉設施不好用,當地立即組織清淤疏浚、修復損毀道路,并重新優化灌排系統設計;四川省大英縣回馬鎮夏家溝村建設項目土地平整后出現零散石子、排水不暢等問題,當地投入88萬元專項管護資金,清理整治,確保耕地質量;江蘇省灌南縣、漣水縣針對曝光的農橋質量和渠道問題,迅速組織維修加固,并舉一反三加強工程管護。
各地在專項整治中立足自身實際,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經驗做法。比如,寧夏實行“一項目一責任人”制度,通過簽訂責任狀、建立問題臺賬、跟蹤整改銷號等措施,壓實排查整改責任;內蒙古創新“四會兩確認六簽字”機制,通過立項意愿調研會、現場觀摩會、立項告知會、設計方案討論會等“四會”,實行設計方案農民確認和實地確認“兩確認”,要求農民代表、村民小組長、嘎查村支書、鄉鎮分管領導、農牧部門負責人、旗縣政府領導等六個參與主體簽字確認,確保設計科學合理。
河南省推行“五真”工作法,以真重視、真排查、真整改、真用力、真見效推動專項整治走深走實;山東省青島市構建專賬化管理、全流程監管、多元化管護、體系化推進的“四化”長效機制;甘肅省建立黨政同責、制度創新、分區施策、全周期監管、智能升級、專項整治“六位一體”管理機制;安徽省六安市將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與農業生產需求、水利項目、村莊治理相結合,推動項目建設有效性、農民土地收益和社會治理效能的“三提升”;山東建立“以圖巡田”聯動檢查機制,通過村務公開等方式,落實“訓、改、評”閉環管理,緊盯立項、招標、施工、監理、驗收等環節,整治各類問題1763個。
紀委監委也在同向發力。河南省成立5個調研組,赴5個市縣調研,組織所有市地級紀檢監察機關開展“推磨式”交叉互查,黨紀政務處分434人;河北省結合紀檢監察工作要求,省、市、縣三級累計問責111人,彰顯了整治決心。
不少地方以電子招投標、機器管招投標、人工智能評標等招投標機制創新破解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難題。湖南推行“機器管招投標”,實行“三盲評標”(盲選專家、盲評標段和標書),減少人為干預;江蘇泰州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招投標制度規范和示范文本,同步開發專屬電子交易系統,“制度規范+標準文本+智能平臺”三位一體,系統性構建起標準化、規范化的線上交易環境。
為破解資金撥付“卡脖子”難題,福建省三明市推動11個縣級國庫賬戶下設立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子賬戶,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專戶管理、封閉運行、單獨調撥、單獨清算、閉環管理,在資金撥付上“提速度”。
還有的地方借助第三方力量強化高標準農田管護。如河南省開封市引入保險公司,推出“保險+維修”機制,2021年以來,累計管護13.9萬眼機井,維修1.7萬眼機井,有力保障了百萬畝農田正常生產。
標本兼治 確保“建一塊成一塊”
倉廩實,天下安。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的長遠大計,猛藥去疴方能長治久安。
今年4月份專項整治開展以來,全國31個省(區、市)均成立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或工作專班。截至10月底,已啟動摸查項目近5萬個,各地共摸查機井、泵站等點狀工程1498.6萬處,水渠等線狀工程476.1萬公里,噴灌滴灌等面狀工程1.88億畝,發現并解決了一大批群眾關切關心的突出問題。
農業農村部下沉調研范圍覆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包含92個縣。累計播放3期工程質量和招標投標問題警示片,通報高標準農田建設典型案例。投入1500多萬元組織5家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工程質量抽測。部、省兩級投訴舉報渠道有效運轉,高標準農田整治部級專班和地方接收的投訴舉報即接即辦。為進一步鞏固成果、加強監管,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和農田工程監督保護中心于10月10日成立,為高標準農田的長期管護與質量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機構支撐。
當前專項整治工作仍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期。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關鍵時期,越要咬緊牙關、持續發力,把“壓實責任”化作手心的繭、褲管的泥。對整治走過場的,消極應對、整改不力的,農業農村部及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動真格、下狠手,該約談的約談,該通報的通報,該點名曝光的毫不留情,堅決啃下“硬骨頭”。
“農田質量決定著大國糧倉的成色”,建章立制是確保整治成效長效化的關鍵,專項整治工作不僅是一場戰役,更是一場持久的守護。為此,農業農村部全面查找制度短板和漏洞,就加強質量管理、設施管護、竣工驗收等研究制定制度文件,加快構建“1+N”制度體系。同時,建立3個工作機制,即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訴舉報線索受理工作機制、問題快速發現響應處置工作機制、約談通報暗訪工作機制。
各地也陸續出臺了一批管理制度和政策文件。甘肅省形成了以《甘肅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條例》為統領的“1+1+6”政策體系;安徽省構建“12345”制度標準體系;貴州省制定了《貴州省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嚴禁”》,精準指導各市縣規范實施農田建設。
立治有體、施治有序、整治有成。河北邢臺,老李的一個舉報電話喚來了農田維修隊;天津寶坻,問題發現后及時更換了故障閥門,加固了疏松的橋路;貴州鳳岡,垮塌的田坎和受損的排洪溝在第一時間得到修復。
8月份北方連下暴雨,河北省黃驊市齊家務鎮西北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蔣新立說:“這要是在以前,老百姓就睡不著覺,因為一場大雨,水排不出去,水泡兩到三天,莊稼全部死掉。”現在,西北村的農田經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改造后,旱能灌澇能排,莊稼旱澇保收,昔日鹽堿地煥發新的生機。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通伏鄉金堂橋村,種植大戶馬志龍站在由他承包的1800畝高標準農田中,身后是一望無際的玉米地,株株挺拔,穗穗飽滿。在機械轟鳴聲中,聯合收割機正晝夜不停地在田間穿梭。“一天一夜就能收400畝!”馬志龍語氣中透著自豪。他隨手掰下一根玉米,“咔嚓”一聲掰成兩段——顆粒金黃、緊密排列,在陽光下泛著潤澤的光。這片高標準農田不僅實現了集中連片、機械化高效作業,更依托先進的滴灌技術,將每一滴水精準輸送到作物根部。“比起傳統漫灌,青貯玉米畝產能高出整整一噸多,達到4.6噸左右。”馬志龍笑著說道。在這里,科技與土地實現了深度融合,高標準農田正成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堅實載體。
廣東省積極探索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高標準農田智能監管,實現對初步設計報告、概算書和圖冊的智能解析與深度理解,精準定位問題。通過“AI+人工復核”方式對2025年度項目100%開展審查,經驗證,AI模型平均5分鐘產生一個評審報告,較傳統人工審查效率提升約30倍,AI審查發現問題準確率超70%。
“不破樓蘭終不還”。這場專項整治行動,以最嚴格的標準立規矩,以最有力的監管抓落實,以最嚴肅的問責促整改,通過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不僅治愈了高標準農田的“隱疾暗傷”,更重塑了農田建設的“筋骨血脈”。
來源:農民日報(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1107/20251107_8/nmrb_20251107_13150_8_19865472664633057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