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中國綠都”之稱的三明市,地處福建省西北部,森林覆蓋率高達77.12%。作為閩江源頭,三明境內水系發達,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達167條。
好山好水養好魚。近年來,三明市加快實施“綠色發展、科技驅動、改革興漁”三大工程,有效地推進了山區漁業轉型升級。2024年,三明市漁業產業總產值突破40億元大關,漁民可支配收入26631元,增幅7.3%,位居福建省第二位。
打好“綠色牌”,好水育出生態魚
清溪環繞,碧水洄流。清流縣是福建省淡水魚養殖核心區,里田鄉的“閩鱸壹號”引進RAS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使用在線水質監測、智能控溫、液氧增氧等設備,年育苗3000多萬尾,基本實現零排放。
山區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生態優勢”,在推進漁業轉型升級中,三明市始終堅持“保護優先、綠色養殖”,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產業優勢。
為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三明市劃定了禁養區、限養區,禁止在飲用水源地、生態敏感區開展高密度養殖。同時,在全市廣泛應用與創新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嚴管排放保護生態。
雨量充沛的三明市有尤溪、金溪等幾百條溪流,有安砂、街面等多座大型水庫,還有耕地246萬畝,是福建省水稻主產區。為用足用好用活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三明市積極開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五大行動”,推廣“池塘健康養殖與循環水養殖”“稻蓮漁(蛙、蟹、螺)生態綜合種養”等養殖模式近10萬畝,每畝綜合收益較單純種植水稻提高800~1200元,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保護特色種質資源是山區漁業升級的基礎,三明市強化保護區巡護工作,對一切破壞活動零容忍,嚴肅查處涉漁項目違規建設、非法捕撈和破壞水產種質資源行為。利用現代化手段,加強了羅口溪黃尾密鲴“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9種國家重點保護經濟魚類種質資源的監測與調查。
打好“科技牌”,好魚養出高品質
在選派專家指導幫助下,沙縣閩虬農業發展公司的馬口魚人工繁育前景看好,每年育水花數量3000多萬尾,苗種暢銷福建省內外,并帶動周邊漁民開展馬口魚養殖,市價高達30元/斤。
三明市針對山區漁業發展面臨的痛點、難點,通過優化漁業技術服務等措施打破“低產、低效、高風險”瓶頸,把山區好魚養出了高品質。
推動技術推廣、疫病防控等服務下沉,三明市在全市范圍內設置了病害測報點18個,監測面積202公頃。建立“線上咨詢+線下指導”便捷服務體系,線上第一時間提供技術服務,線下深入養殖一線開展“點對點”技術指導,針對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病蟲害問題,及時提供防治方案,推廣綠色環保漁藥使用技術,降低漁民生產風險。
數字化是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方向,借力數字化提升漁業產業發展質量,三明市打造了集苗種繁育、綠色養殖、數字漁業、精深加工、質量安全、產業鏈打造、信息化管理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永安市“數字漁倉”項目投資3.3億元,建設15套數字低碳智能化漁倉、一條水產品精深加工生產線,可年產優質水產品2000噸,實現“種業提效、養殖提質、設施提量、安全提標、數字賦能、機制富民”。
此外,針對漁民“想創新卻缺技術”的現實需求,三明市強化“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將漁業技術研發與市場需求對接,創新發展水產種業。
打好“品牌牌”,好魚賣上好價格
建寧縣均口鎮官常村聯合周邊13個村成立行云流水農業專業合作社,統一生產、管理、銷售稻花魚,這一“支部定方向、合作社拓市場、農戶管生產”的生產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吸納農戶2100余戶,村集體收入多點開花,達到50多萬元。
聚焦體制機制、生產模式、資源管理等關鍵環節,三明市細化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動了山區漁業高質量發展,讓“好魚”賣出“好價格”。
在經營模式改革方面,三明市推動養殖權規范流轉,允許養殖水面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有序流轉,鼓勵合作社、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解決散戶養殖“小、散、亂”導致的技術落后、污染難控問題。
在質量監管改革方面,三明市建立了全鏈條追溯制度,從苗種、飼料、養殖到加工、銷售,推行“一品一碼”溯源,通過數據化賦能與嚴格執法,實現水產品質量安全“源頭可溯、風險可控、責任可究”。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23家完成“一品一碼”賦碼備案,賦碼企業占正常營業企業總數的97.88%,接近全覆蓋;累計生成溯源碼26781枚,涵蓋鰻魚、草魚等主要養殖品種,為全鏈條追溯提供了數據支撐。
在品牌延伸改革方面,三明市將優質特色水產品納入“綠都明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開展“福品福遞”等助農項目,為漁業產品運輸開辟綠色通道。全市共有水產省級龍頭企業4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省級名牌農產品、著名商標、十大漁業品牌及有機魚品牌14個。一個具有高辨識度的區域漁業品牌矩陣與產業集群初具雛形。
來源:農民日報(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1106/20251106_6/nmrb_20251106_13149_6_19861855680070656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