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征程上,科技不僅是第一生產力,更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為農業科技企業指明了方向。作為我國農業科技領域的領軍企業,大北農集團(以下簡稱“大北農”)以生物育種與生物制造為雙輪驅動,堅持自主創新,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走出了一條從“初心”到“恒心”的科技創新之路。
初心——牢記囑托結出產業碩果
2013年以來,大北農始終不忘初心、牢記囑托,將“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刻進企業發展基因,持續攻關,久久為功。
如今,昔日的“轉化苗”已長成“萬畝良田”。自2019年起,大北農玉米、大豆新品種相繼獲得國內生物安全證書和南美種植許可,攜“種子芯片”走向田間與市場。取得的優異成績吸引了國內頭部種企廣泛合作,產業化面積持續增長,為我國種業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走進大北農遺傳轉化操作車間,一臺臺精密設備正在對玉米、大豆幼胚進行基因編輯與轉化操作。這里是國內最早實現規模化遺傳轉化的平臺之一,玉米、大豆、水稻的轉化效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創性地建立了幼胚和懸浮系兩種玉米轉化體系,實現了對十多個優良玉米骨干自交系的規模化轉化,可以滿足不同的轉化需求。
十二年來,當年的“實驗室成果”已成長為田間地頭的“豐收利器”。在生物育種展示大廳,抗蟲抗除草劑大豆植株郁郁蔥蔥,與旁邊受蟲害困擾的常規品種形成鮮明對比。“病、蟲、草三害控制住了,糧食產量才能穩定增長。”大北農集團總裁宋維平介紹,這些品種不僅減少農藥使用,更幫助農戶實現增產增收。
截至目前,大北農旗下“豐脈”系列已有4個玉米性狀產品、4個大豆產品獲國內生物安全證書,其中多個品種已在阿根廷、巴西、烏拉圭獲批種植,成為中國生物育種“走出去”的先行者。
用心——自主創新筑牢科技高地
農業農村部部署“十五五”農業農村工作,強調要“加快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大北農的實踐,正是這一戰略的生動注腳。
在綠色生物制造全國重點實驗室,高通量篩選平臺24小時不間斷運行。宋維平說:“這臺設備一天的工作量,相當于60個人干3年。”這里不僅是目前生物學領域唯一由民營企業牽頭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更是落實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關鍵一環。
大北農以產業亟需為導向,加快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532創新戰略”(創新成果自主創新占50%,企科融合30%,孵化融合20%),打造國內領先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與核心競爭力。
在平臺布局上,大北農集團構建起“2+4+X”的創新矩陣:建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1個,全國重點實驗室2個(牽頭1個、共建1個),蛋白飼料生物工程創制企業重點實驗室等農業農村部企業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科研平臺8個,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7家,設有北京市首家民營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和中關村科技園海淀園博士后工作站分站,組成了國家與地方分級、產業布局優化、支撐有力的創新平臺體系。
其中,綠色生物制造全國重點實驗室聯合北京化工大學與清華大學,聚焦“碳氮元素高效生物轉化”與“系統集成耦合優化”,致力于解決我國蛋白飼料長期依賴進口的問題。通過合成生物學技術,實驗室已經開發出28種蛋白質飼料產品,這些產品成本低、安全性高,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
在科企融合方面,大北農與30余所頭部高校、學會簽署戰略協議,聯動國內300余所院校和科研機構,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持續引領現代農業產業升級。
從生物育種到生物制造,大北農的科技布局始終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大北農集團董事長邵根伙表示,我們始終牢記初心,堅定不移走強農報國之路。
信心——“新質+新智”引領新質生產力
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大北農正從三個維度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一是生物育種推動種植革命。抗蟲耐除草劑大豆和玉米,不僅將除草效果提升至95%以上,更帶動寄生蜂、蚯蚓等有益生物數量顯著回升,實現生態與效益雙贏。據相關統計,耐草甘膦大豆比常規品種除草成本降低56%,1996年至2019年全球累計增收超600億美元。
二是生物制造重構產業邏輯。綠色生物制造全國重點實驗室通過“催化元件設計—高效合成體系—系統集成優化”全鏈條創新,推動農業從“種植業”向“合成產業”躍升。蛋白飼料的生物制造僅是起點,綠色化學品、生物基材料等將陸續落地,打開農業增值新空間。
三是智慧系統賦能全程管理。從遺傳轉化平臺的人工智能控制,到農田管理的無人機飛防,我國農業正從“汗水驅動”轉向“數據驅動”。2024年,中國農業無人機年作業量突破26億畝次,形成約130億元市場規模,成為新質生產力與農業融合的典型范例。
從實驗臺到萬畝田,從一顆種子到一片沃土,大北農用十二年時光作答。面向“十五五”,大北農將高舉“新質+新智”旗幟,以生物育種和生物制造為雙輪,驅動現代農業加速駛向高產、優質、綠色、低碳的未來。
恒心——布局未來樹立農業科技新標桿
站在“十五五”開局的新起點,大北農的科技創新之路目標清晰,圍繞生物育種、生物制造兩大核心技術,構建大型開放創新創業生態系,打造具有全國引領和全球影響力的未來農業創新基地和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在生物育種方面,聚焦玉米、大豆、水稻、生豬,全球引進種質資源,利用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全基因組選擇等生物工程育種技術,研發具有抗多種害蟲、耐新型除草劑、高產抗逆、強適應、高品質重大新品種。
在生物制造方面,以低值底物為原料,聯合北京化工大學和清華大學布局合成生物技術體系,以打造生物制造智能體系為發力點,創制低成本、綠色、低碳生物制造產品創新體系,形成生物制造賽道“1+3”新產業發展布局。
在未來農業和食品科技方面,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探索中國“公司+生態農場”為主的飼料養豬技術體系,開發有機農產品,促進中國農業和食品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轉型升級和變革。
邵根伙表示,未來將繼續砥礪前行,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更多力量。這不僅是企業的承諾,更是中國農業科技工作者共同的恒心。
從工作者手中的培養皿,到阿根廷田間的大豆;從實驗室的高通量篩選,到農戶臉上的笑容——大北農用十二年時間,詮釋了什么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從“初心”到“恒心”,大北農正經歷一場由新質生產力引領的深刻變革。
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收官之年。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繪就了“十五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藍圖,大北農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將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
初心不改,用心深耕,信心滿懷,恒心致遠——這十六字,鑄就了大北農作為中國農業科技領軍企業的精神底色。面向未來,邵根伙堅定地表示,大北農“強農報國”信念矢志不渝。在新的征程上,大北農將以更大的決心推動科技興農,以更強的魄力引領產業變革,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澎湃動能,為行業發展樹立時代標桿,勇立潮頭,再譜新篇!
來源:農民日報(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1103/20251103_3/nmrb_20251103_13146_3_1985100357118824478.html)



